欧盟和其余的伞形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等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热情有不同的冷却。
首先要有标准,才能确定森林是否真实地吸收了定量的二氧化碳。我们交易出去不只是碳汇,而是森林生态服务。
造林是一个方面,实现潜力主要靠森林的管理优化。目前即使是比较大的碳汇林项目,也有数量级上的差别。李怒云介绍说,确认碳汇林,除了制定国际认可的方法学以外,证明额外性(也就是确认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方面也需要大量工作。试点启动仪式上,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49亿立方米。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说。现在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交易来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中国而言,这个责任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从十七大的报告开始,就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新的贡献,一直到十二五规划,明确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战略问题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苏伟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谈判,得来不易,如果半途而废的话,必定会另起炉灶,重新会开始一场混战,最后的结果很不确定。在减缓方面,十二五规划做了很好的部署。说到中国的战略选择,苏伟表示,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来讲非常明确,特别是今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发出了非常明确的、战略选择的信号,国家对于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历来高度重视,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同时,也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这是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事情。在适应方面,中国首次把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主流化,把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在生产力布局,大的经济建设,以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警、预报,以及应急管理,包括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相结合,以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捍卫我们得来不易的发展果实。
这实际上也是德班会议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在战略定位上问题,苏伟认为,在十二五规划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于纲要的建议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围绕主题、主线,科学发展,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长期平稳地发展。
当然,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问题,也涉及到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涉及到全人类的利益。苏伟强调:中国的立场、政策是一贯的,中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本着一个积极、负责任、非常认真的态度,也是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否则,受到的损失会越来越大,这将对于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得到的成果,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另一个层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是靠哪几个国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看,还是发达国家两百年来的发展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现在在大气当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还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尽管说,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的比重有所增加,有所变化,但是并不改变发达国家是造成当前气候变化主因的事实。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如果作出了明确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就是对推进气候变化,推进国际合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究竟德班的结果会怎么样,还要看德班会议具体的谈判,中国参加德班会议的代表团也抱着一个积极、认真、建设性的态度参加谈判,推动德班会议能够沿着巴厘路线图定的方向,确定积极有益的成果。十二五规划在更多的依靠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方面做了非常明确的部署。
祸是发达国家惹的,但是光靠他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要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因为这是全球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如果德班真的是《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到此为止了,无疑会使德班会议雪上加霜。
中国的战略选择,就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这是一个进程,如果这个进程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一步步往前走,这本身就是进步,就是进展,这本身也是对德班会议取得一个积极成果的,抱有期望的最坚实基础。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是靠哥本哈根、坎昆或者德班会议可以解决的。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11月11日在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上表示,德班谈判比较艰难,唯一能够解决困境的出路还是在于巴厘路线图,还是在于《京都议定书》。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推动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体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通过各尽所能、真诚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苏伟坦言,德班会议不是世界末日,也不是说气候变化问题就靠德班会议。同时,为了推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除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之外,还要提高全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理念方面,提高认识,增强意识,特别是行动意识,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低碳产品的推广,引导消费,包括低碳排放标准,低碳产品的标识、认证制度,研究产品的碳足迹问题。
所以还不如坚持现有的公约议定书的框架,坚持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另一方面,如果能够继续公约和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德班会议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一定能够取得积极有益的进展。
国内也是第一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绿皮书也是针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为我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虽然发展中国家对于造成这样的问题,没有历史的包袱和责任,但是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到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影响他们消除贫困的努力。
这既是对低碳行业的促进,同时也是引导社会大众采用绿色、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十二五规划重点是讲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要减缓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了主要的目标,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包括绿色、低碳、发展,包括要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合理控制,包括要采取综合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控制非能源比重的气体排放,同时增加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碳汇,这样全方位应对气候变化。
巴厘路线图解决了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特别是涉及到《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涉及到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如何承担国际减排责任的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下,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包括加大低碳技术、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开展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而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环保,渐渐受到大家关注,城市的建设者也更加重视环境工程。(二)工程地质评价: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本文,就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
(3)地基问题: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4)旧城区人为因素: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我们要根据环境工程地质情况而开展建设,科学的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与速度,协调、维持好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间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